身為家長不可不知的『早期療育』知識
發展是有順序性、時間性的,一旦忽略了,要應付日後的學習、人際社交、生活,會相對辛苦許多。
身為爸媽的你,關於嬰幼兒發展了解程度有多少呢?除了『七坐八爬九長牙』、1歲學走路、2歲開口說話,然後呢?嬰幼兒的腦部會隨著後天環境的刺激,神經網路連結變得漸漸複雜,腦細胞間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突觸去蕪存菁修剪過程當中,讓神經系統的運作效率越來愈好,這表示孩子的發展是一連串的進化過程,我們不能老是將幼兒當寶寶在照顧;把兒童當幼兒在看待,雖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奏,但我還是會建議所有的家長要了解每個年齡的發展里程碑以及早期療育的概念,因為發展是有順序性、時間性的,一旦忽略了,要應付日後的學習、人際社交、生活,會相對辛苦許多。<延伸閱讀:分齡育兒指南>
1.早期療育是一種治療方式?門診名稱?還是?
早期療育是一種針對0-6歲學前兒以及其家庭所提供的一種整合性服務,包含醫療、教育、社會福利三方面合作,並不是一個單純生病、就醫、吃藥的過程,它往往需要經由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先幫孩子進行完整的聯合發展評估(簡稱”聯評”),再依據需求採個別化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後續通常要配合持續一段時間的療程,如此才能夠強化孩子的發展、開發孩子的潛力或者減輕孩子的障礙。
2.要如何知道是否需要幫孩子安排早期療育的發展評估?
未就學的幼兒
-
高風險幼兒-孩子如果有早產、生長曲線異常(生長指標低於3%或高於97%)、多胞胎、先天疾病….等,發育過程中出現發展遲緩之機率會偏高,可定期安排完整的發展評估。
-
接種疫苗時-可配合兒童健康手冊的家長紀錄事項先自行做檢視,再配合小兒科醫師的基本檢查,判斷是否要轉介至各大醫院的聯合發展評估中心亦或者是再觀察、追蹤即可。
-
保母察覺-擁有證照的執業保母需定期上在職進修課程,而課程當中會包含嬰幼兒發展的領域,因此若專業且經驗豐富的保母發現異常,家長不妨進一步為孩子安排發展評估。
-
家長自行察覺-家長定期依據兒童發展量表評估孩子的各項能力,如果發覺有特別落後的部分,可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
已就學的幼兒
-
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3歲後接種疫苗的次數會大幅減少,難以定期仰賴小兒科醫師做基本的發展檢查,不過如果有就讀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可以配合各地區衛生局所辦的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來了解孩子的各項發展是否符合該年齡的表現。
-
老師察覺-在長時間相處下,學校老師較能夠在團體中觀察到個別孩子的學習表現、人際互動表現、情緒表現,幼兒園老師有時也會建議家長幫孩子安排評估。
-
家長自行察覺-家長定期依據兒童發展量表評估孩子的各項能力,如果發覺有特別落後的部分,可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
3.聯合發展評估需要經過哪些流程呢?
注意事項:
-
實際流程會因各早療評估單位而略有不同
-
從約診、評估、領取聯評結果報告書到安排後續療育計畫,所需時間依各家醫院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需3~4個月的時間。
文:米加老師的育兒實驗教育 更多文章 https://www.omicha.com/
圖:Pixabay. Tú Nguyễ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