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東怪西都是別人的錯!當孩子出現「託付心態」時,請溫柔地看見孩子內心的脆弱與堅強

我走路時容易因粗心大意絆到腳,跌了跤、撞到東西,弄痛了自己,到現在還是如此。

記得很小的時候,在家裡走路撞到茶几的桌角,膝蓋痛得眼淚都掉下來了。父親連忙過來安慰我,問我好端端的怎麼會撞到東西。我嘟起嘴生氣地說:「是它(茶几)自己要擋在那邊的呀!」

長大了,父母還常拿這類往事來糗我。想想,小時候,這種走路不長眼卻又怪不會移動的物品阻饒我的情形,確實常見,桌子是何其無辜呀!

現在,我才知道,當時無厘頭的反應,正是一種典型的「託付心態」。當我們將生活中每一次不順遂的原因,全都怪罪到別人身上,做為自己的愚蠢或錯誤行為的託詞時,便是「託付心態」。

最近聽大陸的朋友談到,中國大陸在實行一胎化政策時,每對夫妻只能生一個孩子,想多生還得經過申請,還要罰錢,這似乎不近人情。而現在要解禁了,有許多只想生一胎的夫妻,少了這項「不人道」的限制後,反而讓他們慌了。

原來,這些年輕夫婦在經濟面與現實面上只想生育一個子女,過去這項禁令剛好做為阻抗親族長輩傳宗接代壓力的擋箭牌。當頭一胎生的是女娃兒,他們便可以理直氣壯地跟長輩站在一同陣線地說:「不是不想生,是政府不允許我們生的呀!」而現在少了這道禁令,再也沒了擋箭牌。

事實上,決定生養幾個小孩,由核心家庭的夫妻雙方衡量自己經濟與教養能力而做出決定是最適合的,這也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因為他們才是最知道如何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照顧的人,不應由親族長輩來干涉。

有這道政策也抱怨,沒這道政策也抱怨,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問題!試圖透過外在限制做為自己去做或不做某些行為的推詞,也是一種託付心態,實際上是難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起完全的責任。

前一陣子去演講,中場休息有個母親前來與我討論孩子的事情。她焦慮地說:

「我的孩子今年高三,正在準備升學考試,一直以來成績都不差,但最近好像越來越混,不太願意用功。如果我叮嚀他讀書,他便會告訴我,讀這麼多書沒有用,就算考上頂尖大學又如何,台灣的教育制度根本對學生的未來沒幫助……之類的。我該如何應對他呢?」

聽她語氣急促又毫不停頓地說完後,我問:「妳的孩子是過去便會質疑讀書學習或升學的價值?還是最近才開始的?」她告訴我,是升上高三後才開始的。

我笑了笑,眼神柔和地看著這位愛子心切的母親,我說:「辛苦妳了!面對孩子這份抱怨,真的很難以應對吧!我想,妳也很擔心,他是否真的相信讀書升學沒有用,乾脆放棄努力了吧!」母親用力地點點頭。

「其實,這孩子很貼心,很在意妳的。他會告訴妳這些抱怨,事實上是在向妳傳達一些重要的訊息。」這位母親瞪大雙眼,驚訝地問:「噢?是什麼訊息?」

我說:「他在告訴妳,他目前正處在難以招架的課業困境中!他很努力,但沒有理想中的結果,心裡很慌亂。他期許不要讓父母失望,卻又不知道如何面對父母的期待。他擔心自己做不到,卻又想顯示自己有能力獨立面對這一切。

當我們面臨困境時,很容易把砲口向外,矛頭指向別人,透過抱怨來讓別人知道,不是自己沒能力,而是問題都出在別人身上。這樣能合理化自己的表現不佳,避免被人看到自己內心的脆弱。而事實上,此時的自己是充滿無力感的!

當託付心態出現時,我們將個人成敗的原因推託給自身以外的人事物,便能暫時假裝沒看見自己的脆弱與不足,甚至擺脫自己需要負起的責任,心裡便感到輕鬆許多。

然而,仔細想想,那些抱怨、責怪與推詞,有多少是真正符合真相的?而有多少又真的對我們有著阻礙?

「那我該怎麼做呢?」母親聽完了我的分析後,接著問:「我需要跟他說,他都是在找藉口,要他為自己負起責任嗎?」

「不是的!這孩子其實一直都沒有放棄努力,只是在課業挫敗之下,現在內心很脆弱。此刻,父母要做的事,便是去理解孩子的『無力』與『盡力』。」

我停了一下,讓她消化一下,確定她能跟得上我時,繼續說:「也就是說,去同理他的無力感,同時讚許他已盡了全力。」

孩子總是想拿出最好的表現給父母看。而有著託付心態的孩子,常是因為擔心讓父母失望,於是他得對父母說出一套看似有理的抱怨,以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和暫時的失敗。事實上,孩子仍想繼續努力表現給父母看呢!

因此,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被父母理解,同時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愛能讓內心充滿力量,願意將人生成敗的責任拿回自己身上,靠自己的努力,照顧自己的人生。

下一次,當孩子又在怪東怪西,說著都不是自己的錯時,別急著指責孩子,請溫柔地看見孩子的脆弱與堅強。在充分的愛與支持之下,慢慢地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為自己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文: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更多文章: http://blog.udn.com/heng711/article

圖:Pexels.Katerina Hol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