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正確的態度、帶著他面對錯誤
上次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在學校常常被處罰,問我:「在學生犯錯的時候,你都罰什麼呢?」
我仔細想想,都罰孩子們什麼呢?
我在班上的孩子們每一堂要排隊去上科任課時,站在走廊跟他們跟他們哈拉兩句,天氣冷的時候要幾個孩子回教室去加衣服,摸摸幾個皮蛋的頭,跟他們說:「小孩,乖一點呀!」站在走廊跟他們說再見。
發現班上幾個本來要好的同學,完全沒有互動了,孩子們身邊走在一起的同學不一樣了,我把他們個別找來聊聊天,了解一下狀況。我跟孩子說:「朋友很珍貴,老師都沒有朋友,所以很羨慕你們感情那麼好,你想想看,對方犯的錯真的這麼嚴重,嚴重到要絕交嗎?失去了可能就像老師一樣,再也找不回來,你捨得嗎?」「如果有委屈的時候,要來找老師,老師幫忙好嗎?」
幾年前3個孩子被代課老師長期安排在門口上課,不能做實驗、不能看影片,知道時我立刻衝到自然教室去,憤怒的對著爛老師怒吼:「你給我把孩子排回去原本的位置!!」要求她不能隔離我的孩子!
擔心低成就的孩子科任作業無法完成會被處罰,我跟資源班老師不斷討論孩子能夠完成的程度,再跟科任老師溝通,讓孩子寫完能寫的作業。
在孩子因為被誤會而被其他班級的老師送到學務處去時,我一接到通報,衝到學務處去,跟主任解釋清楚,「這些孩子沒有錯,但是我會好好的提醒他們該注意的事項。」把孩子們領回教室去。
防疫期間所有科任課要回教室來上課,老師遲到了,孩子們去請老師來教室上課的時候被遷怒了,我跟孩子們說,「讓你們受委屈了,下次她再遲到,我去請她下來上課!」
發現孩子家裡有狀況時,我把那孩子留下來,摟著他說,「老師知道你辛苦,但是問題留給大人去處理,我們認真上課、把自己照顧好,就可以讓媽媽好好的去處理問題,不用分心照顧你!!你把老師的電話記起來,有任何事情立刻打電話給我,我會幫忙。」
有個學生被其他班的孩子欺負了,我告訴她:「告訴老師是對的,我一定讓惡意停止。」帶著她去找隔壁班的孩子,把事情問清楚,要求欺負人的孩子道歉,請他以後要尊重我的學生。
孩子的字寫得亂七八糟,我問他:「你寫這樣自己看得懂嗎?」「寫字說話是要溝通的,你寫的自己和別人看不懂,這樣是不是浪費時間?可以寫一次,就不要寫3次,你可以回去把它寫好,讓改考卷改作業的我看得懂嗎?」
在孩子用墨水把指甲塗成紅色、黑色時,我要她完成工作後,幫她擦上透明有亮片的指甲油,滿足她想要漂亮、想要被看見的感受;我們盡力讓她完成她能力所及的工作,給她很多獎勵和讚美,得到成就感,不需要再用各種奇怪的行為來滿足自己。
一個孩子這學期第二次遲到,我花了十分鐘跟他討論為什麼不能遲到?「因為路口沒有導護老師和志工,容易發生危險,所有早自習得做的工作你來不及做,是不是耽誤了一整天的作息?你負責的工作沒有做,是不是增加同學的負擔?罰你明天早一點到學校,好好把該做的事情做完。」
我花很多時間在處理每一件事,犯了錯就板起臉抓來唸幾句、讓他們知道我在意,知道以後不能再這樣做、知道我關心,有好表現就公開讚美、獎勵,讓孩子知道老師有看見他們的努力。
讓孩子知道遇到困難的時候有我在身邊,面對爛老師的時候前面還有我挺著,被欺負的時候有我討回公道,開心難過的時候都有我一起笑一起哭。當孩子們把我放在心裡的時候,做什麼事情都有分寸,玩鬧的時候都會有節制,該負責做好的事情都做得妥妥當當的。
寫錯就訂正、回家不寫功課就在我旁邊寫,目的不就是要孩子寫完?那就想辦法讓他寫完;做了危險的事,除了要面對我說清楚,每天的小日記好好反省;好動的孩子就去球隊運動、下課時趕全班的孩子出去曬太陽去跑步,上課過動的狀況就會改善很多。
昨天看到好多人贊同新聞中老師的處罰,覺得真是可怕,不適當的管教,我們都要孩子無條件地接收嗎?
想起我家兒子在國中時因為晚自習翻了名人傳記,被教練罰抄整本12000字,抄到絕望幾乎放棄自己;也想起在那教練罰犯錯的孩子在酷日下跑步跑到熱衰竭送入加護病房;要求低成就的孩子罰寫完以後才能參與課程、實驗的自然老師、想起兒子高一時替他取綽號要他領低收補助的導師、聽到朋友的孩子每天為了罰寫寫到凌晨,已經半年沒有下課…這樣的處罰,目的是什麼呢?除了讓孩子怨恨、絕望,當處罰無止境,罰寫的速度跟不上更多的罰寫時,對孩子改善行為,真的有幫助嗎?
罰寫寫到不能下課、寫到半夜,沒辦法準備考試,上課打瞌睡,寫不完再來加倍…這是什麼無法停止的惡性循環?
犯錯的時候要罰什麼呢?
當這麼多年的老師,我當然有滿清十大酷刑可以來處罰孩子,可以罰到孩子恐懼,罰到孩子不敢再犯,但是處罰只能制止當下的行為,卻無法真正改變孩子的習慣,還是用我耗時間的笨方法來得有效。好像很久連罰寫都沒用過了,久沒有處罰孩子,這班上的孩子又這麼乖,我的十大酷刑,不知道該什麼時候用了。
給孩子穩定的環境、教育孩子正確的態度、帶著孩子面對錯誤和改變,而不是在孩子犯錯時給予承受不了的處罰。
文: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更多文章: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1358
圖: Charles McArthur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