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令你難受的不是對方的謊言,而是被背叛的痛

我曾在多次演講中,詢問現場的父母或老師,最無法忍受孩子出現哪一種言行舉止?猜猜看,他們說了什麼?暴力攻擊、網路沈迷或放棄學習,都是其次;最令多數師長介意的,竟是「說謊」。

曾有個母親告訴我,自己的孩子升上國一,竟然為了考試成績不佳而撒謊,騙父母說沒有發考卷。母親為此深受打擊,久久無法釋懷。她形容自己的心頭好像「少了一塊」,完全無法接受。畢竟,從小,她的孩子不曾對他們說過謊呀!

我也遇過許多人提到,在親密關係中,自己最深惡痛絕的,就是對方不誠實。他們說:「人可以犯錯沒關係,但不要犯了錯卻又說謊不承認。」

謊言,是我們生活中最不願意接收到的訊息。然而,說謊卻無所不在。作家伊安‧萊斯禮(Ian Leslie)在其著作《不說謊,我們活不下去!》(Born Liars: Why We Can’t Live Without Deceit)中提到:「說謊是天生的」。人們靠著說謊而能在社會上立足,甚至,欺騙他人或自我欺騙正是人類這物種能持續延續的重要因素。

好吧!今天如果你在意的人對你扯了個謊,你應該無法接受人天生就是會說謊並賴以為生這種有點鬼扯的論點吧!為什麼你會如此在意被他人欺騙?我想有一個原因是,他出賣了你的信任。

這就是為什麼,你如此難以忍受你的伴侶、孩子、同事或閨蜜好友對你說謊、有所隱瞞;因為,這些人是你一直以來投注信任的對象,你期待著對方也要足夠信任你,就像你信任他一般,這是你們之間關係能夠建立與持續維持的「遊戲規則」。因此,無論謊言是善意或惡意,是有意或無意,遭受欺騙總讓我們感到難以接受。

受欺騙時心中上演的小劇場

我們如此厭惡別人說謊,或許不是我們有著比較高的道德操守,而是當別人對我們撒謊時,我們的內心經歷著兩種不舒服的情感狀態:

一是感覺到自己不再被信任、被需要(心中的小劇場是:「如果你也信任我,何必要對我說謊?」),另一種是感覺到被背叛(心中的小劇場:「我對這段關係投注如此多的心血與信任,卻換來你無情的對待!」)。第二種比較像「真心換絕情」,難怪會如那位母親所說的,有種「心頭少了一塊」的感覺,或許也是某種形式的失落吧!

不論是哪一種內在情感狀態,都涉及到自我尊嚴的喪失。知道自己被騙的那一刻,感覺到自己很糟、很蠢、很不值得!於是我們表現出生氣、憤怒,我們指責對方缺乏良知,我們要對方得反省改進。

憤怒指責讓我們看不見對方說謊背後的正向意圖

問題是,人們說謊並不一定都出於惡意,也不一定是有意出賣他人的感情或信任。很多時候,欺騙的背後都有一些善意的理由。例如,為了怕被伴侶誤會或擔心越描越黑,於是刻意隱瞞自己曾經私下與異性友人見過面,初衷是為了保護與伴侶的關係。或者,不希望父母擔心,於是刻意隱瞞自己在外的某些行為,目的是保護父母的心情以及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

也就是,許多謊言並沒有對他人造成實質上的傷害(像是詐騙集團),但卻因為造成被欺瞞的對象情感受傷,而仍不被接受。

當我們受到欺騙時,對外憤怒地指責他人的說謊行為,實則內在心疼的是自己被背叛與感覺到不再被信任的受傷心情。此刻,我們便沒有餘力去顧慮到說謊者欺瞞背後的意圖是什麼,也往往看不見說謊者可能遭遇了哪些困境,也需要被理解。

謊言揭露出關係中存在的信任危機

什麼意思呢?對許人們而言,說謊其實是在人際相處中遇到困境所釋放出來的求救訊息,這困境往往是「信任危機」。若沒有被讀懂,或被正確理解,謊言仍會不斷出現。

像是,孩子功課沒做完卻欺騙父母完成了,不盡然全是因為偷懶、想玩樂,很可能是不會做或寫不完,擔心透露實情會遭受父母責備。也就是:「如果我對你真誠以待,告訴你我的困難在哪,換來的可能就是我的受傷」。

在過去我接觸的青少年個案中,有許多不小心闖了禍,在自責懊惱的同時,猶豫掙扎著是否告訴父母實情。他們寧可先跟同儕說、跟學校老師說,也不願意輕易向真正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父母開口。直到事態愈發嚴重,紙包不住火時,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對家長而言,除了要善後孩子搞出來的爛攤子,最難過的莫過於孩子隱瞞到最後一刻,自己竟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人。這是一種如同前述的「感覺自己不再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覺,內心失落難耐,可想而知。

然而孩子也想要讓父母知道,但卻無法信任父母不會憤怒、不會責怪。因為依循往例,過去每每做錯事,已經夠懊悔了,還總被罵得狗血淋頭,一罪二罰,吃不消。於是,直覺地選擇看似代價最小的做法—隱瞞。

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才有機會看見說謊者的困難

當關係中有著信任危機,便會有一方選擇欺瞞。若被欺騙的一方只顧著盛怒指責,沒有好好地去辨識出,內心真正難過的其實是種被背叛、或者不再被需要的感受時,便無法好好安頓自己內在的失落;此時,將難以挪出心思去發現,那個可惡的說謊者,是如何努力地用謊言在表達關係中的信任困難,以及透過謊言保全自我價值、不受傷害。

說謊或欺瞞在道德上,確實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但一再地指責說謊者,而忽略了去理解說謊者,可能加深說謊者內在對於關係的信任困難,造成的可能是更多的謊言。

 

文: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更多文章: http://blog.udn.com/heng711/article

圖:Pexels.M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