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頑劣的孩子,還是沒被看見需要的孩子?

剛入國中時,遇到一個相當嚴格的導師,他在開學第一天便說:

「我可以允許你們頑皮,但請不要頑劣!」

頑劣是什麼?導師進一步解釋:「就是做出些破壞規矩或妨害他人的舉動,自以為好玩,但屢勸不聽,硬是不知悔改,這就是頑劣!」當下,我覺得頗有道理。開開玩笑無傷大雅,但若一再如此,確實該受到譴責。只是從那天起,心中一直有著個疑問:

「那些所謂『頑劣』的人,為什麼甘冒被討厭與一再被責難的風險,仍不願悔改呢?」

從小,我算是師長眼中循規蹈矩的孩子吧!不過,在國小低年級時,我曾經慫恿幾位男同學,在下課時間,屢次前往女同學常聚在一起玩耍的地方「鬧場」。後來,我與我的幾位好兄弟,當然被老師臭罵一頓。

我知道,我不是故意的,當時是心裡有委屈,難以說出來。

起因於,老師觀察到,班上唯一的一顆躲避球,下課時就被男生搶去玩,女同學連碰都碰不著。於是有一天起,訂下新規定,下課時,只有女同學可以拿球玩,男生禁止碰球。我無法接受,但又不敢向老師反應,於是每節下課,就到女同學玩球的地點搞破壞。

這一胡鬧,就是好幾個月。

我很清楚這麼做不對,到頭來會招來師長的責罰,甚至被女同學討厭,但我仍然執意這麼做,為什麼?以前沒想那麼多,直到現在我才明白,當時我是把內心的委屈與氣憤,出在那些剝奪我們玩球的女同學身上,其實是想對這件事的主事者——也就是老師,表達抗議。

或許有人會說:「你為什麼不直接向老師表達你的心聲呢?」

別忘了,當時的我,只是個低年級的小學生,權力如此不對等,怎敢有異議;而且,假如用說的會有用,就不需要搞破壞了。這就好像,在前往各校演講時,每當聽到孩子們向我訴苦,我會告訴他們,趕緊找身旁的大人商量,包括學校老師或家長。但孩子們總是無力地說:

「若跟他們討論會有用,早就說了!」

大學畢業後,進入一所國中實習,正要走完師資培育職前教育的最後一里路,遇到一個身材瘦小的國一孩子。

他的頭腦機靈,但功課奇差無比。上課時總愛說些玩笑話,惹得全班哄堂大笑。但次數一多,不只老師覺得頭痛,也不受同學歡迎。大家一談到他,就會說他是個「愛講話」或「破壞秩序」孩子,紛紛皺起眉頭。

他的作業總是遲交或沒寫,每天中午,都得到我這兒來報到,補寫作業。但其實,他也沒在寫,若有寫,也像是鬼畫符,交差了事。我看他這麼敷衍隨便,也忍不住要念個幾句:「你為什麼就不能好好把作業完成呢?」順道也數落了他在學校裡的其他「豐功偉業」:

「上課就上課,為什麼非得要干擾秩序?」

「幹麻沒事要捉弄女同學,很多人都來告狀,你知道嗎?」

「好幾次都帶頭作亂,你到底在想什麼?」

我接著補上一句:「重點是,你知道班上同學都不太喜歡你,你也一再受到懲處,為什麼還是不改呢?」在說出這句話的同時,我內心浮起了「頑劣」這個詞。

只見這孩子收起嘻皮笑臉,低下頭。一秒鐘、兩秒鐘,他似乎在哭泣。過了一會兒,他抬起頭,用手擦擦臉上的淚水,看著我說:「我有改呀!大家還是不喜歡我!」

「是你改得不夠吧!」我脫口而出丟下這句話,其實我本來是要說:「我根本沒看到你有任何改善。」

「有!我有!可是老師還是討厭我,同學也不喜歡我!」他大聲哭訴:「我只是想要讓大家開心點,但這也會被罵!」我感的心頭一震,想起過去學到的心理學原理「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正向意圖」

這孩子老是干擾上課秩序,為什麼呢?因為想讓大家開心點,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當大家大笑時,他會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有存在價值的。不過,為此又會被責罵,甚至被討厭。但如果沒這麼做,便沒有人會關注到他,甚至,在師長或同學眼中,他的身上仍然貼著「不守秩序」的負面標籤。

與其如此,不如繼續在課堂上胡作非為吧!這正是典型的「尋求負向關注」。

「所以,你只是想在無聊的課堂上,為苦悶的同學幫上一點忙嗎?」

當這句話從我口中飄出時,他看著我,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但眼中的敵意已減少許多,激動的情緒也漸漸平靜下來。

從那一天起,我不再藉機數落他的問題行為,甚至,連提都不再提。但只要見到他,我總是會說:「幫我個忙,好嗎?」。我邀他幫我跑腿、送資料、傳話、找同學……,他總是爽快地答應:「好!沒問題!」

雖然,他總是把事情搞砸,也依然聽得到許多同學或老師對他的投訴,但我能感受到,他看待我的神情不一樣了;甚至,他整個人都有些不一樣了。我總能看到他眼裡有著光——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

這孩子真的變了嗎?我不知道!但現在想想,或許是我先變得不一樣了——因為理解,而願意以不同的觀點看待他,連帶著,也用不一樣的方式對待他;而孩子肯定會投桃報李的。

回到我內心的疑惑:「為什麼一個人要甘冒被責罰的風險,而執意做出不受歡迎的行為呢?」或許,這麼做是在表達內心的憤怒、不平、委屈或無助,也或許這麼做,能夠滿足他內心某些一直沒被看見的需求。

所以,那些看似舉止頑劣、被一再勸誡卻總是不知悔改的孩子,真的是如此無藥可救嗎?身為大人的我們,在很想很數落責罵下去的同時,請時時提醒自己:「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正向意圖」,先想一想,我們真的聽懂孩子們的心聲了嗎?

 

文: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http://blog.udn.com/heng711/article

圖:Pixabay.Magi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