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有興趣的領域很重要,但找不到生涯興趣怎麼辦?
那天,在一場親職講座結束後,一位焦急的家長前來問我:
「老師,你說要讓孩子去念有興趣的科系,找有興趣的工作。我願意尊重孩子的喜好。可是,我的孩子好像對什麼都興趣缺缺,怎麼辦?」
我也常在與學生互動時,發現學生苦惱於自己一直沒能發現比較熱情的領域,甚至因此學習動力低迷不振。又看著同學都有著明確的生涯目標,著實焦慮起來。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我的熱情來得比較晚》,文中提到:
「我們要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擇己所愛。卻忘記告訴孩子,人生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沒有一定非得在大學時就找到自己鍾愛的科系就讀。甚至,大人自己都不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我總是試著告訴那些「不知道自己興趣在那裡」的孩子,興趣與熱情需要時間去發現、探索或培養,別急著現在就確認。
—
幾年前,有個洗髮精的廣告在網路上火紅流傳,講的是一個俄羅斯女孩,從小看到電視上的韻律體操表演便跟著起舞,還自製緞帶模仿選手的動作。祖母帶她去參加兒童韻律體操的練習,一開始因為體型圓滾滾,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但她憑著強烈的熱情與毅力,一路上克服重重挑戰,最後贏得比賽冠軍。
廣告的最後一段,是女孩長大後在大賽中演出,搭配著旋律漸強的背景音樂《卡農》,閃耀全場。在她完成演出停下來的那一刻,她是全場目光的焦點,如雷的掌聲證明她辦到了!
從小就發現自己的熱情進而全力投入,最後成為該領域卓越人士的勵志故事還不少。我們想知道,那些對某件事能持續樂在其中的人,一開始究竟是如何發現自己的興趣,並持續保有熱情呢?
—
人們天生就對許多事情感到興趣,只要是新奇、好玩或能帶給人們成就感的事物,都會吸引人的目光。但如果談到的是「生涯興趣」,除了感覺愉悅外,還要有長時間持續投入的意願。因此,只有三分鐘熱度的事情還稱不上是生涯興趣。
Angela Duckworth在《恆毅力》(Grit)一書中對「興趣」這個議題有著深入且完美的論述。她在檢視各種文獻資料與訪談多位成就非凡的人士後,得到一個結論:「興趣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一再觸發地培養而來的。」
換句換說,你不會第一次接觸到某事,就突然間神魂顛倒地愛上它,然後對它許下一輩子的承諾。接觸到吸引人的某個事物,往往只是個契機,至於是否能夠真正成為生涯興趣,得靠著後續的生活中,一再地接觸,或許偶然,或許刻意,一次又一次地增加好感,燃起熱情。若好感度持續存在,甚至繼續增溫,便能逐漸確認自己心之所向。
Angela Duckworth說:「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一點點的發現,再加上大量的培育發展,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
—
這裡有兩個關鍵,包括有一個「契機」,讓你接觸到吸引你的事物,接著是「一再投入」,讓你的熱情一再被觸發。
我很認同這個觀點。
就拿我現在的例行工作之一「寫作」來講,我不是從小就對寫作情有獨鍾,並立志要成為作家。但我知道,我不會視寫作為畏途。小時候,我最喜歡投入的才藝項目就是作文,我要求父母讓我去參加作文班,也常自己投稿到當時小朋友普遍被要求閱讀的國語日報。雖然從頭到尾只被刊登過一次,但這過程倒也持續了三年之久。
長大之後,我漸漸從寫研究報告、申論題或者計畫書之類的文書表件中發現,我的文筆似乎不錯,雖非頂尖之輩,也算文句通暢、清晰有條理。在一些機緣下,我撰寫了一本關於教師甄試的應考心得,以及彙編了《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實務挑戰與生存指南》一書,以電子檔的形式免費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接著,我開始在網路上書寫自己的所思所感,特別是與心理助人專業領域有關的想法。本來是無心插柳,後來成了一種享受,開始要求自己能夠規律產出。甚至在去年,受到出版社邀稿,而真正寫出一本在市面上發行販售的書籍,擠身作家之林。
培養寫作興趣的過程,有時候是因為好玩,而接觸到某些與寫作有關的事情;大多數的時候則是刻意投入,要求自己一再練習,一再產出。熱情會觸發更多熱情,讓人投入更多心思,而又獲得更多熱情。
—
如果要幫助孩子培養生涯興趣,父母師長需要思考兩個關鍵的問題:
- 是否提供孩子足夠的機會,去接觸可能吸引他的事物,也就是為孩子創造與潛在興趣相遇的契機?
- 是否營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確保孩子有機會持續投入某件事物中,而能一再地觸發熱情?
創造契機—鼓勵孩子多方接觸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請帶他去參加各種活動,接觸多種學術或非學術性質的才藝項目,不論運動類型或藝文類型,不設限地廣泛接觸各種領域。孩子天生有著敏銳的雷達,目光總會停留在吸引他們的事物上。只要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孩子感興趣的是什麼。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你得鼓勵他自己去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包括社團或志工服務等。如果已經上了大學,請讓他別只待在自己就讀的科系,邁開步伐去修習外系的課程,或參加多元的活動,只要不排斥,都可以花時間去接觸看看。
重點是要實際接觸、深度體驗,這些經驗會向你傳達是否喜愛的訊息。
一再觸發—支持你的孩子刻意投入
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以做到的。許多家長願意讓孩子多方接觸,一旦孩子開始花心力在吸引他的事物中時,常因家長不認同而被斷然阻止。
前面提到的洗髮精廣告,如果說這個女孩能持續對韻律體操保有熱情,祖母的支持功不可沒。祖母發現寶貝孫女喜歡韻律體操,讓她有機會學習,創造了深度接觸的機會,並且支持她持續接受訓練,更永遠在精神上予以肯定與認同。
當然,若你準備好支持你的孩子發展他的興趣時,他中途放棄而停止繼續投入心思,請先別生氣。孩子還在探索中,如果是真正抱有熱情的事,他會在不久之後當再次巧遇類似事物時,再度投入心思,熱情被重複觸發;來來回回幾次後,慢慢地,他會知道,那正是他尋尋覓覓的熱情所在。
然而,營造一個可以刻意投入的環境,重點在鼓勵,而非逼迫。鼓勵是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前提下,期待孩子能多做一點;但逼迫則是不讓孩子有選擇的空間,而期待孩子完全順著我們的意思走。
被逼迫的興趣是很難培養起來的。就像不對盤的兩個人,硬要他們培養感情,如何激起熱情的火花呢?如果日久會生情,那也得雙方對彼此互有些許好感,透過一再互動,才有機會讓正面印象持續被強化呀!
文: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更多文章: http://blog.udn.com/heng711/article
圖:Pixabay. Harish Shar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