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藝小孩慢慢飛,爸爸別催
當歐美小孩,還在森林中嬉戲時,台灣父母像瘋了似,忙著送小孩學才藝,怕輸在起跑點上。
訪視單親小孩潔茹的那天,她正為幾日後的比賽練琴。平日補學科,假日補才藝,拖著疲憊身軀,她其實想去荒野追蜻蜓、看松鼠,卻被囚禁在琴房,音樂之路的驛站,不是愉悅分享,而是激烈競賽。
潔茹坐在鋼琴前,纖細小手在琴鍵上敲出悅耳聲,我則傾耳靜聽,在她爸開房門時,她更挺直腰桿,臉上露出沈醉表情。
她爸接了手機,著急地步出大門,在腳步聲漸消失後,琴鍵聲也嘎然停止,潔茹又駝起背,臉蛋蛻變成苦瓜。忽然間,她十指重敲低音鍵,一遍遍敲出積壓的情緒。
「我小學在大樹下上課,有松鼠爬過樹枝,我們往樹上看,松鼠也回瞪我們。」我對著她說話,苦瓜臉頓時露出天真眼珠,困惑地問:「為何在樹下上課?」
我在鄉下唸小學分部,當時借寺廟上課,但老師不喜歡廟內氣氛,寧可到樹下教書,大樹後有小徑通往森林,於是我描繪原野奇遇,苦瓜變成笑臉。
潔茹低頭彈琴,模仿松鼠跳躍的節奏,我露出驚奇表情,她有點得意,讓旋律更加豐富變化。
在歐洲,家長讓小孩學才藝去表演,享受讚賞眼神,而非忙於比賽來擊倒別人。這是文藝復興時,所留下的分享文化,也曾流傳到淡水街頭,卻流不過台灣家長愛比較的心頭。
大門傳來開鎖聲,潔茹臉露緊張神情,打直腰桿練習比賽曲目。在訪視家庭中,我感受到單親爸爸的辛苦,但也覺得男性愛比小孩成就,常帶給小孩更多壓力。
「也許潔茹想接觸大自然。」他搖頭覺得那沒出息。
「也許她的興趣還說不定。」他又搖頭,覺得潛能要多元開發。
「多元不是要小孩上戰場,讓潛能提早疲乏,人生是場馬拉松,要考慮小孩能否跑到終點。」他更加搖頭了。
他搖頭,因為高中入學將改革,對才藝競賽得名者會有入學禮遇,以催促小孩多元發展,他很得意讓小孩提早起跑,才能擊倒沒錢學才藝的小孩。
「贏了又怎樣,她已輸了童年。」這話我沒對潔茹的爸說,因為我怕他學松鼠瞪我,但我盼望教育官員能聽見。
文:路仁教授 http://blog.udn.com/mybook678/article
圖:allegralchaple0 from Pixabay
註: 文章作者描述台灣的教育情況,小編有感和香港情況相似,特意轉載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