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勒馬很難嗎?因為騎了好久的這段路不能白走!
試想,你在網路上被一則書評深深吸引,興沖沖地跑到書店抱回了這本書,坐下來好好品讀一番。就在你閱讀了約莫1/3時,發現書裡的內容有些無趣。你快速地瀏覽了一下還沒讀過的2/3,似乎都是老生常談,乏善可陳。
此刻,你會耐著性子,繼續把書讀完;還是,合上書,去找別的事情做?
—
沈沒成本效應—捨不得已投入的心血付諸東流
過去,我常是前者。再無聊的書,一旦翻開來,就得把它讀完。不只是閱讀,看電影、品嚐美食、從事某些學習,都是如此。外人佩服我意志力堅定(或者有點強迫性格),其實我心裡的小劇場是:「沒把這本書讀完,前面花的時間不就白費了?」或者「買書的錢都花了,不如就讀完吧!」
是呀!餐都點了,不如就吃完吧!即使早已食之無味……
電影都演一半了,不如就看完吧!即使繼續坐著有些難熬……
看在行為經濟學家眼裡,這並非理性的行為——買到了一本難看的書,錢花了就算了,難道還要繼續揮霍接下來的大好時光嗎?不如趕緊放下書本,把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人生苦短呀!
人們常會因為對某事投入了一定的金錢、時間或心思,而認為沒繼續把它給完成,就白費了之前的付出,於是無法從中收手,選擇去做對自己更有價值的事情,這便是「沈沒成本」的影響。最明顯的便是投資理財,許多人跌破了止損點還不快認賠出場,甚至加碼進場就為了守護已經掉進無垠深淵的銀兩,直到賠光時才清醒。
這種執著,在生涯選擇上,更是常見。
—
繼續把時間浪費在不值得的事情上……
大一的同學來問我,對自己目前就讀的領域沒興趣,怎麼辦?我告訴他:「那就轉換跑道吧!」他說:「可是,當初我可是費盡心思,拼了命要進入這個科系的!」
就這樣離開了,不甘心呀!
有個大四的孩子問我,究竟要不要報考研究所?我問:「你想念嗎?還是有其他想做的事情?」他說:「不是很想,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只是,為了報考研究所,補習班的錢都繳了,也去上了半年的課,半途而廢豈不是很浪費嗎?」
孩子,所以你要繼續把時間浪費在你覺得不值得的事情上嗎?
我也曾經遇到一些家長問到,要不要讓孩子繼續學鋼琴、舞蹈或其他才藝?孩子長大了,對這些才藝沒那麼有興趣,而功課壓力漸大,正在考慮是否停掉。他們說:「只是,都學了好幾年了,停掉感覺好可惜!」
其實這些事也沒有標準答案,就連家長在教養上也容易陷在沈沒成本的困境中。
—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錯就錯
在做任何決定時,我們免不了都會顧慮到已經付出的時間、金錢或心血,在迴避損失的心理傾向下,最後卡在不想要,又捨不得的困境中,進退兩難。入錯行、嫁錯郎、選錯科系……,很多時候,錯都錯了,就將就下去吧!
於是,你的人生也就將錯就錯了!
一年又一年,你依然待在無趣又捨不得放棄的處境中,你期待中的美好結果依然沒有出現,只為了守住那曾經付出過的金錢、時間或感情。
過去有一位學生,在高職一年級時告訴我:「沒興趣,想轉科!」。過了兩年,又告訴我:「沒興趣,上大學後一定要轉換跑道」。幾年後,進了職場,我們再遇到,他告訴我:「我還在想著要不要另謀出路。」一轉眼,三年、五年就這樣過去了,他仍想著轉跑道,卻始終停在原處,動也沒動,人生持續卡關中。
—
不是得到,就是學到,走過的路不會白走
我常會告訴身旁的年輕人,在職涯選擇上,如果很清楚目前的工作或發展領域不適合自己,同時眼前又有另一個值得追尋的目標時,與其被回不來的付出給牽絆住,不如順勢而為,朝向新的目標邁進吧!這可能是比較理性的選擇。
當然,做決定時,有時候你不得不把沈沒成本考慮進去。例如,你已經唸到了大三,對自己的本科沒興趣,這時候選擇重考,在新的領域從大一念起,並沒有比較理性,你可能還是得沈住氣,研究所時再轉換跑道也不遲。
有些修教育學程的師培生問我,進入學校場域實習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當老師的料,想要另謀出入,是否要就此放棄實習呢?我的回答會是,除非中樂透,或者另有現成的大好機會等著你,就把實習完成吧!師資養成的過程剩下最後一里路,不差這幾個月。取得了教師資格,進可攻、退可守,至少可以拿來和後世子孫說嘴。
畢竟,人生要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曾經付出的時間或力氣,通常不會白費。
—
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就我的觀察,人們在職涯路上特別容易受到沈沒成本的影響而無法懸崖勒馬時,共同點常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為什麼不放下難看的書,去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段時間,我也不知道要做啥?為什麼明明不想繼續攻讀研究所,卻對於已經花在補習的學費耿耿於懷?因為不繼續升學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好。
當生命中缺少一個足夠吸引你的目標時,你便會對沈沒成本特別在意。而就算你有其他選項,卻沒有十足的把握時,也容易讓自己將就在原處,依然對已經付出的成本特別重視。
人們本來就對於損失的看重程度大於獲利——若我不確定是否能夠真正得到我想要的時,我當然會優先守住先前花費的心血,期待有一天可以回本。
說到底,我們還是得先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當能認清自己的目標,明白這個目標對自己的意義與價值,同時,擁有實踐目標的路徑與策略時,我們將更能避免沈沒成本的影響。
於是,我們在生活中做出的決定,才會更趨於理性。
文: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http://blog.udn.com/heng711/article
圖:Pixabay.ger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