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沒耐心?也許是你造就出來的!
也許許多人都聽過史丹佛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先別急著吃棉花糖》讓這本書廣為流傳──小時候越有自制力的人,長大後越有成就。但或許很少人知道,這個研究還有個續集。
先來說說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吧!在1960年代,有一位叫做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的心理學家,在史丹佛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這個研究是這樣的,實驗者把幼稚園小孩,帶到一個房間裡面,桌上擺了一顆棉花糖(或是其他的餅乾、巧克力等),小孩子被告知說,如果在實驗者離開房間之後,沒有把那顆棉花糖吃掉,那麼實驗者回來之後,就會再多給小孩一顆棉花糖。
過了20年之後,實驗者把當初這群小孩子找回來,結果發現,當初沒有把棉花糖吃掉的小孩,越能夠處理挫折和壓力、越能夠抗拒誘惑、學業成績也比較好,這就是所謂的棉花糖實驗。
自制力,可以靠後天培養嗎?
然而,這個實驗留下了一個謎題:「這些小孩子是天生就比較能忍耐誘惑,還是後天訓練造成的?」
2011年,莎莉斯·基德(Celeste Kidd)進行了一項實驗,她把原先的實驗加以擴充,試圖解開上面這個謎題。她讓一群三到五歲的孩子,拿了幾隻彩色筆,讓他們可以作畫。他們可以選擇馬上使用這幾隻彩色筆,同時也被告知,如果他們能多等兩分鐘,就會拿到更多顏色的彩色筆;接著他們又拿到了貼紙,他們也可以決定馬上使用這些貼紙,或是等一會兒,拿到更多顏色的貼紙。
但是實驗沒有這麼簡單,孩子們被分成了兩組,在第一組當中,大人會遵守承諾,在約定的時間回來,把彩色筆和貼紙帶給孩子;在另一組當中,大人回來後,告知小孩子彩色筆和貼紙用完了,他們只能用原先拿到的那些素材。
在實驗的最後,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顆棉花糖,孩子們可以選擇立刻吃掉棉花糖,或是等待大人帶回令一顆棉花糖。實驗結果並不讓人意外,在那些經歷大人信守承諾的孩子們,平均可以等上12分鐘,但在大人食言的那一組,孩子平均只等了3分鐘,就把棉花糖吃掉了。
如果比照原先在1960年代的實驗,孩子們平均只能等6分鐘來看,若是大人能夠信守承諾,就能讓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加倍,反之則會使之減半。
這一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很重要,但是作為家長的,能不能讓孩子的承諾兌現,還是你每次都跟孩子開空頭支票,將會影響孩子學習自制的能力。換言之,想要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那就給予他們延遲滿足的獎勵吧!
文:Psydetective-貓心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圖:StockSnap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