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比喻母親注重孩子的教育,因此擇鄰而居。

典故:

孟子,其人重仁義,輕功利,並主性善說,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大學問家,後世因為他的言行作為僅次於孔子,故有「亞聖」之稱。

可是,當孟子在還沒成年以前,他也和其它的孩子一樣;會皮會鬧;會哭會叫,他的母親為了他將來的教育問題,曾不知費了多少苦心。

第一次,他們都住宅,因為靠近墓地。孟子由於耳濡目沾,於是閑來無事,大家就聚在一起模仿著大人,你跪我拜,我哭他哀,辦理喪事的那套把戲。後來,這事被他的母親知道了,便說:「唉,這地方怎麼能讓我說孩子躭下去呢?」於是他們就遷居到街上面市集去住。

可是在市集上,孟子又和鄰居多孩子們學會了作生意的那套本領。閑著沒事彼此又聚在一起,你吹牛、我誇口,模仿著商人以笑靨迎人。孟母見了,又皺眉頭,說「這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呵。」於是,她們又開始作再一次的遷居。

直到最後一次,她們搬到學校附近,才總算定居下來。而孟子呢,他也從那個時候起,突然變的守秩序,懂禮貌起來。這時,孟母才滿意的點點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最理想起好住處吶!」

一天,孟子因不用功讀書而逃學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剪斷了,並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的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不用功,怎麼能夠成就大業呢?」

孟子聽了非常慚愧,從此發奮向學,終於成了一位飽學高德的聖賢。

孟母因為很注重小孩的幼年教育,所以才會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為不良環境的影響,在行為上有了偏差。為了讓幼年的孟子能將心思放在學業上,曾經搬了三次家。

例句:

她為了使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環境,特地將住家遷到文教區,真是「孟母三遷」,用心良苦。

劉太太為了兒子的學業,不管自己有多辛苦,努力地為他尋找好學校,真是有孟母三遷的精神。

圖: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