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

學習新知識固然有趣,但是我們也要細心思考和消化理解當中的每一個細節,不能籠統地接受。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說一說「囫圇吞棗」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年輕人,他一邊走路,一邊吃梨和棗子,恰巧碰上一位老醫生。
老醫生關心地對他說:「梨可不能吃得過多,它雖然對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會傷脾胃的。」
年輕人覺得老醫生說得挺認真,就從衣袋裡掏出幾個棗子並說:「那麼吃棗子又會怎樣呢?」
「棗子對脾胃倒是有補益作用,可是吃多了,會傷害牙齒,也不能吃得太多呀!」老醫生說。
年輕人聽了老醫生的話,思考半天,忽然高興地嚷道:「哈哈,我有辦法了。吃梨時只在嘴裡嚼,不咽進肚裡去;
吃棗時不用牙咬,一整顆吞下去。這樣既不會傷害胃脾,又不會弄壞牙齒!」
說著就把棗一顆顆的,一下子吞進肚裡去。
這位年輕人並沒有正確理解老醫生善意的勸告,老醫生是強調不要吃得過量,過量了會走向反面,有害身體;
青年人卻以為整顆棗吞下去,可以避免老醫生指出的問題,實際上又陷入了另一種誤區。
「囫圇吞棗」的故事讓我們感到可笑,它告訴我們每樣事情大都有利有弊,興利除弊要有恰當的方法。
「囫圇吞棗」的故事讓人發笑,它提醒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認真學習,仔細分析,充份求解,才有利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
圖: Pixabay.x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