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最脆弱的時候與人展開溝通

曾經有一次,快下班前,有位男子衝進辦公室,一臉嚴肅地告訴我:「陳老師,我是○○○的家長,我想和你談一下。」

正埋首電腦繕打文件的我,起身帶他進入會談室。我們兩個坐下來,我聽著他想說些什麼。

原來,他的孩子在班上受到同學孤立排擠,對學校產生極度恐懼,不願意到校上課有一陣子了。前些時候,我邀請家長到校與相關老師們一同商討這件事情,看看可以做些麼幫助這個孩子。

當時,有幾位老師提供了一些建議給家長,但聽在家長耳裡,感覺到被批評,暗指他身為父母不夠努力、不夠用心。家長越想越不是滋味,過了幾天,前來找我興師問罪。

「你是怎麼搞的?安排大家一同開會商量,不是要幫助我的孩子嗎?怎麼任憑在場老師這樣指責我?」

我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老師們確實給了家長一些回饋。我說:「我記得他們是給你一些建議,不至於是指責吧!」

「怎麼不是?他們就是覺得我做得不夠、做得不好!」家長睜大眼瞪著我:「難道找我來討論,就是讓我一個人在那裡被大家批鬥嗎?」

我試著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覺得蠻委屈的,不過……」

還來不及說完,他用力拍桌子,近乎怒吼地對著我說:「沒錯!我就是很委屈!你明明看到了,卻又不吭聲,說什麼要合作,還有意義嗎?」

拍桌子!對,是拍桌子,剎那間我愣住了。

家長又連珠砲地說了很多,我的腦袋停止運作,記不清楚他到底說了什麼,只是杵在那裡無法回應。

「對不起,我沒能注意到這些。我想,老師們都沒有惡意。」我想盡快平息家長的怒氣,於是先向他道歉。

「現在講這些有用嗎?我管他們是善意還是惡意,反正我就是很不舒服。」家長越講越激動,完全難以平靜下來。

好吧!我再度道歉:「我誠懇地向你說聲對不起,是我沒有注意到這個狀況,我應該在當下幫你說話圓場的,真的很抱歉!」。

我不記得當時是怎麼結束這場對話的。家長憤怒地離去,留下我無力潰敗地癱坐在會談室的椅子上。

我的胸悶難耐、胃腸翻攪。我一直反省著,當時哪個環節疏忽了?在向幾個在場的老師確認後,我知道當時我做的並沒有什麼不妥。

好的,問題不在我!工作上總會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我應該把這件事放下。然而,我仍然感覺難受,除了委屈之外,有更多的憤怒難耐。

我猛然覺察,我其實在氣我自己,當時竟然向他道歉,這讓我感覺到很窩囊。

會向對方道歉,應該是想盡快平息對方的怒氣。在沒有選擇下,我只好順從對方,但無意間,卻過度承擔了不該由我負責的情緒。

為什麼會如此?

回想當時,正值下班時間,是一天工作最疲累的時刻。我正為了趕一些文件報告而焦頭爛額,心力交瘁。此時的我,處於極度脆弱又無力的狀態下,當然難以招架這麼龐大又突如其來的情緒攻擊。

當人處在內心無力與脆弱的狀態下,又要與人展開艱難的溝通時,是相當危險的。

人類面對壓力情境的原始反應不外乎「戰鬥」、「逃亡」與「凍結」。尤其是面對突如其來又難以從容因應的攻擊或冒犯時,要不是逃跑閃避,就是挺身而戰,或者會癱軟凍結,難以回應。

在還有足夠的能量狀態下,我們會選擇正面迎擊,但有可能演變為在盛怒之下的衝動反擊,讓情勢一發不可收拾。而逃離的反應,就是會試圖止息對方的失控情緒,而表現出討好、迎合或過度承擔的行為。至於凍結,則是整個人楞在那裡,說不出話也無法回應,不知所措也無力擺脫。

當一個人處在內心力量極度匱乏時,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情境,掌管理性思考的大腦前額葉皮質便會停止運作,而由原始的壓力反應接管身心運作及行為表現。

於是,我可以理解,當家長對著我拍桌子時,為什麼我先是愣住,接著是道歉。當下我無法辨識是否該據理力爭,我也無法理性判斷究竟是誰的問題,而把屬於對方的情緒議題,透過道歉這種迎合或討好的方式,不自覺地承攬到自己身上。

難怪我需要對自己生氣。

與人展開溝通對話時,特別是討論正式、嚴肅的話題時,務必選在自己狀態良好的時候,或者自我調整到達一個內在具有力量的狀態。

當內在有力量時,我們能夠專注在溝通的情境中,理性思考的運作機制才會正常啟動,在當下判斷並做出適切的回應,而不會被龐大的不安情緒給淹沒。

當內在有力量時,面對對方不合理的要求,我們比較能夠溫和而堅定地拒絕並堅守立場。我們能夠分辨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的是對方的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尊重,同時不會逾越界限去過度承擔不屬於自己該擔負的責任,真正做到課題分離。

當內在有力量時,我們最能夠與人連結,而能夠創造出一個與人順暢溝通的平台。我們比較可以對對方的處境感同身受,覺察對方的情緒但不被對方的情緒淹沒,表達同理但仍能保有是否認同對方觀點的空間。

因此,身為心理助人者,我們總是很希望我們服務的個案或周遭的合作夥伴,可以先約好時間再前來會談。此時,我們便可以有時間調整自己到達定位,以一個最有力量的狀態提供會談服務,而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然而,對於在學校或機構中服務的心理助人者,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艱難的溝通情境時,自己的狀態是來不及調整到定位的;長久下來,專業枯竭很容易就會找上門來。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時常得應付突發狀況。

手上正有事情忙著時,個案突然出現說很需要你,家長突然來電說想談談,老師突然找上門說他只有現在才有空。你不得不立刻切換腦袋的思考頻道,在還沒調整好自己時,便展開對話了,而很多時候是挫敗收場。

或許,我們的選擇並不多,現實環境不由得我們總是在準備好的時候與人應對交手,只能時時提醒自己:「別在最脆弱的時候與人開啟溝通」。

同時,持續覺察自己的狀態,在溝通中或溝通開始前,先爭取幾分鐘的時間讓自己喝口水、喘口氣、深呼吸,調整內在狀態,幫助大腦重開機。這不僅是在確保服務品質,更是在保護自己免於提早經歷專業枯竭。

 

文: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更多文章: http://blog.udn.com/heng711/article

圖:Pexels.mentatd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