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讚美孩子的時候,說對話了嗎?

「讚美教育」是不少父母認同的現代教養觀念。很多家長都希望藉著不定時讚美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可是,家長們稱讚孩子的時候,說對話了嗎?
      菁菁紅着眼眶,咬着下唇,看着眼前的數學科測驗卷。可是,不管她如何用力地、專注地盯着這份測驗卷,她都不能改變測驗卷上的分數-距離合格分數還差5分的45分。
      菁菁有點不知所措,也感到自己落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假如是4948分,距離合格分數只相差12分,那麼還可以說是自己一時「測驗失利」;可惜的是,現在獲取的分數是45分,相差了5分之多呢!
      菁菁不禁回想起上次派發測驗卷的情景。上個月派發的數學科測驗卷,取得了95分。菁菁很高興,媽媽也讚賞道:「你這次數學科測驗有95分,媽媽很開心,我覺得你很棒呢!」
      回過神來,菁菁頭一次對自己能力感到很茫然,也很自責自己沒有更努力溫習,以致取得不合格的分數。菁菁很內疚,也感到自己在學習路上很失敗—這個分數,媽媽會不會認為我很笨呢?
      此刻的菁菁,腦袋中充斥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媽媽知道後,會對我很失望吧?爸爸會認為我是個蠢笨的孩子嗎?我會不會留級重讀呢?
      不知不覺中,菁菁的眼淚便落下來……
      在上述的故事中,菁菁媽媽在菁菁取得好成績後,稱讚菁菁能取得數學科的好成績。雖然媽媽稱讚了菁菁,但聽在菁菁耳中,媽媽的讚美好像只着眼於她的好成績,而非她背後付出的努力。因此,當菁菁在下一次測驗中無法保持好成績,就會下意識感到內疚不安、甚至貶低自己。長此下去,甚至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肯定、自我判斷的能力。
        假如菁菁媽媽把讚美言詞換一換:「這次的好成績,證明你有用心去付出努力。媽媽很開心,我覺得你很棒呢!」換一個說法,也同樣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欣賞和肯定。更佳的是,這個說法讚賞了「孩子的努力」而非「成就」,也就是正確地實踐了「讚美教育」。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博士曾為此進行了長期研究(註一)。她把學生分為「聰明組」與「努力組」,讓他們進行益智題目。學生完成後,就對「聰明組」學生讚賞道:「你們真聰明呢!」;另一方面也對「努力組」學生稱讚說:「你們真努力啊!」然後研究人員分別拿出兩道題目,一款難一款容易。結果,大部分「聰明組」學生為了得到「別人稱讚自己聰明」的讚美,都會選擇容易的題目,以求順利完成。另一邊廂,大部分「努力組」的孩子則會選擇較有挑戰性的題目,勇敢面對挑戰。在解題期間,當然也有孩子失敗了。然而,有趣的是,「聰明組」學生往往會以為自己「不夠聰明」,所以失敗了;而「努力組」學生則會認為自己「不夠努力」,所以才未能成功。
         這項研究很有啟發性,也解開了不少父母的謎團:為什麼常常稱讚孩子,卻沒有鼓勵作用呢?孩子的可塑性很大,透過肯定孩子的用心、努力去稱讚孩子,是很有效的。孩子會因此提升自信心,也學會自我評價。孩子會學會欣賞自己的努力,並盡力希望做好每一次的挑戰。即使最後成績不如意,也不會因此而沮喪自責。這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學會的道理嗎?
      少說空泛的讚美詞,多肯定孩子的努力,才能大大發揮「讚美的力量」呢!
註一:資料摘自《相信你能進步的力量》卡蘿·德威克
文:尤莉姐姐 更多文章 https://www.flippededu.com/
圖:Pixabay. Sasin Tipchai